问题在于:美国历史上大部分的经济衰退都是以季度而不是年度为单位的。如果只使用年度数据,有可能得出“假阳性”结论:因为电影票房收入和游戏行业收入在大部分年份是增长的,名义GDP在大部分年份也是增长的,相关性会被夸大。所以,我们换用季度数据进行分析。奇妙的是:如果以季度为基准,电影票房收入与各项经济指标的相关系数都大幅度下降,而且决定系数(R-Square)均接近于0。
近年来,美国出现过三次主要的经济衰退:1991年,2001-2002年,以及2008-2009年。在这三次衰退中,电影票房收入与GDP季度数据之间没有呈现明显的规律性:在2002年,票房收入几乎与GDP同时出现反弹;在2009年,票房收入早于GDP反弹,但是很快再次下滑。虽然我们没有可靠的游戏行业季度数据,但是我们相信:游戏行业可能存在类似结论。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认为: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传媒娱乐行业确实存在“口红效应”呢?绝不然!因为,我们的统计分析只能说明,若以季度为单位,电影票房收入与经济指标“没有相关性”,而不是“存在负相关性”。换句话说,传媒娱乐顶多可以被视为“非周期性”行业,而非“逆周期性”行业。在经济衰退时,它可能“不下跌”,但不会“逆势上涨”。
最后,我们还需要回答:为何电影票房的年度数据呈现很强的周期性,季度数据却没有周期性?除了数据本身的质量问题,还有别的原因吗?我们认为,内容发行节奏是一个重要的原因。电影行业归根结底是由爆款驱动的,而在任何一个季度能否出现爆款又是高度不确定的。例如,2009年底美国电影票房先于GDP复苏,就受到了《阿凡达》上映的影响。当时间轴放宽到年度时,爆款内容的不确定性降低,经济周期的影响也就凸显出来。总而言之,我们认为“口红效应”的存在无法得到证明。
电商行业不可能独立于整体消费疲软的大势之外
既然娱乐内容行业无法独立于经济周期之外,那么电商行业又如何呢?虽然在经济增速放缓时,居民消费倾向会受到影响,但是会不会有更多人选择价格比较低廉的网上购物呢?我们认为,除了拼多多等极少数例外,电商行业体现着较强的周期性,受到了整体消费的影响。
我们通过自有爬虫对天猫分品类GMV进行了追踪。2018年前三季度,我们监测到的天猫单月GMV同比增速基本保持稳定,只有1月因为春节效应而出现剧烈增长。10月,天猫GMV增速明显提升,我们认为受到了“双十一”预售的影响。“双十一”大规模预售是从2017年开始的,2018年的预售期比前一年更长。进入11月,天猫修改了部分商品的展示规则,而且预售带来的销售额集中释放过于明显,对爬虫数据产生了扰动效果。在排除美妆、电器、书籍三个受“双十一”影响最大的品类之后,天猫11月GMV同比增长16%;我们估计,整体GMV增长在25-30%。
我们的爬虫数据显示:2018年11月,天猫GMV增长最快的品类是书籍,同比增长71.7倍;其次是美妆,同比增长9.5倍;第三是电器(3C),同比增长4.2倍。这三个品类的展示规则都有更改,尤其是书籍,从而大大削弱了可比性。但是,天猫确实在美妆、电器方面举行了大量的市场活动,“双十一”预售金额最高的店铺大部分属于这两个品类。对这种促销的长期效果,我们表示怀疑。至少,在电器品类,许多消费者确实是等到“双十一”折扣最大时才下单买入,相当于将全年的预算集中到了一个月。
2018年11月,天猫的泛服装品类(包括女装、男装、童装、内衣、鞋帽、箱包、运动等)的GMV增速都很一般,其中女装甚至同比下滑。这不是好兆头,因为泛服装品类在历史上为天猫贡献了约1/3的GMV。母婴产品的GMV增速明显较高,可能受到了国家放开生育政策的持续影响。总而言之,今年“双十一”期间,只有美妆、电器、书籍、母婴四个品类的表现较好,其他品类的数据都没有什么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