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应用业务包含除卫星研制、卫星发射、卫星运营外的所有其它卫星产业环节,即地面设备制造(包括系统、终端设备和关键部件)、应用系统集成和(地面段)运营服务,应用领域包括卫星通信应用、导航应用、遥感应用和地面综合应用。公司此次配股收购的航天恒星和503所(相关业务资产)已经形成以地面设备研制为主、涉足系统集成和运营服务,同时横跨各应用领域的业务结构,在国内卫星应用领域综合竞争实力突出。
地面设备研制方面,得益于五院长期从事航天产业一体化研发的优势,航天恒星和503所在该领域的技术/产品研发能力优势明显,已初步形成以卫星通信系列产品、卫星导航接收机、遥感卫星地面应用系统为代表的地面设备制批量生产能力,具体见表3。另外,此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将进一步增强公司在地面设备研制方面的能力,包括“动中通”、VSAT系统和移 动多媒体广播地面设备等新兴领域。
系统集成方面,航天恒星和503所作为我国卫星应用领域系统级设计和集成的核心单位,承担了我国绝大部分卫星应用的系统设计和总承项目,包括FY-2”静止气象卫星地面站、国家烟草专卖局VSAT网、中国资源二号卫星北京地面接收控制站、北斗二号卫星地面模拟测试系统、遥感卫星地面接收监测站等工程。
运营服务方面,航天恒星下属的航天云岗站是北京地区从事卫星通信与广播电视传输、卫星测控管理、卫星通信服务、远程教育等业务的主要大型综合性卫星地面站之一,已纳入广电总局安全播出体系中,成为我国电视传输网的重要节点之一。另外,公司将通过此次募集资金项目进入卫星综合信息运营服务市场,为政府、行业和个人提供移 动位置、导航等综合信息服务。
由于自身从事小卫星研制、大股东从事大卫星研制,公司对卫星技术性能、功能参数的深入了解是其它竞争对手无法企及的(尤其在涉及敏感的军事应用卫星领域),这使公司在开发下游的卫星接入终端等应用设备时具备突出的技术领先优势,也使公司在开展系统集成业务过程中能更准确把握客户的需求、提供合适的解决方案,形成独特的“天地一体化”竞争优势。
大股东实力及公司的产业化平台定位提供外延式成长机会公司大股东五院成立于1968年2月20日,是中国空间技术的主要研究中心和航天器研制、生产基地。截止2005年,五院研制并成功发射了68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卫星、4艘无人试验飞船和2艘载人飞船,形成了通信广播卫星、返回式遥感卫星、地球资源卫星、气象卫星、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导航定位卫星和载人航天器为主的航天器制造业务领域。人才资源方面,五院拥有8名两院院士、12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700多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等空间技术领域高科技人才。2006年,五院实现总收入70.01亿元,同比增长26.9%;资产总额达到138.04亿元,同比增长25.4%。
我们认为大股东强劲的实力对上市公司中国卫星发展的促进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
.大股东雄厚的技术实力增强上市公司新技术/新产品研发能力。中国卫星主要的小卫星研制和卫星应用地面设备开发业务同五院的航天器研制(包括大卫星、飞船等)有互补和上下游关系。由于与大股东在技术、产品方面有良好的互动,上市公司能依托大股东在相关领域的技术领先优势(如开发出新型应用卫星)更快地(比其它国内竞争对手)推进自身的新产品开发(如适应新型卫星的地面设备)。
.大股东资产实力雄厚,未来有可能向上市公司进一步注入资产,提供外延式成长机会。
四重因素推动未来业绩高增长
第一,小卫星整星研制数量的高速增长带动收入和利润的高速增长。随着“十一五”以来小卫星研制数量的逐年上台阶,目前公司在研小卫星数量已经达到15颗,但06、07年小卫星发射数量还在较低水平,08、09年将迎来卫星发射高峰。我们预测,公司小卫星研制收入经过几年的爬坡,到2010年左右,将由07年的10亿元达到25-30亿元的规模。
第二,获取小卫星研制产品级的利润。小卫星制造的三级利润环节包括:系统、分系统、产品(部件)。公司的业务经营采用国际先进的哑铃型模式,即:将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最大的总体设计、总装和测试业务由自己承担,而将大部分分系统的制造分包给其他单位或企业承担,因此公司目前获取的利润主要为系统、以及部分分系统环节的利润。但是随着本次航天恒星和503所资产进入上市公司,产业链得到有效延伸,同时有利于公司在北京、西安两地按照专业领域进行调整,以发挥合力、实现协同效应。且公司有意局部调整投资方向,进入产品(部件))领域,及扩大分系统一级的规模,以实现规模增长,并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点。我们预测,该部分收入几年内可达到3-5亿元的水平。公司若成功进入该领域,对利润的提升作用将非常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