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积薄发、水到渠成。”周瑾说,一场马拉松赛事,从流程到细节,都需要方方面面无微不至的关切,为了对比赛保驾护航,公安、交警、医务人员、志愿者等一路相随、一路守候,令人充分感受到这座城市的人文高度。
上马升级为全马赛事后,配套的赛事服务也相应转型。赛道中设立了22个医疗救助点和4个起终点医疗站,沿途还有20辆救护车及2辆特种救护车,共计近1000名医护人员及急救志愿者参与保障赛事。此外,骑行保障队几乎覆盖全程,协助做好运动员安全保障。医疗护跑团也分时段、分路段进入赛道,进行流动赛道医疗观察,越来越科学、多元的医疗救护方案让运动员更安心参赛。
在选手保障上,上马增加了移动厕所、海绵块、饮用水、运动饮料、补给站、小食品、志愿者。从15公里开始,设立8个能量补给点,精选香蕉、提子、番茄、能量棒、蛋糕、巧克力等跑者最适合补充体能的补给品提供,为跑者助上一臂之力。
而上马途经的赛道所涉及的百条道路以及近一百五十条公交路线在比赛当天都必须进行临时交通管制。如此一来,不少沿线的小区会遭遇“临时封闭”,车辆暂时无法进出。
“我记得有一次正好碰到一对新婚夫妻在比赛当天要迎亲,但因为我们交通管制,所以婚车没办法接新娘。新郎临时就骑了一辆自行车,把新娘接出来。我们的参赛选手路过时,也鼓起了掌,为这对新婚夫妇送出自己的祝福,所以这种互动,我觉得真的就是上海的一个城市温度的体现。”这些年,周瑾明显感受到,从赛事之初市民的抱怨比较多,到这两年随着上马深入人心,身边喜欢跑步的人越来越多,大家对上马更理解,也更包容了。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统计,上马改革为全马后,选手完赛率达到95%以上,而几年前,1.5万人参加上马全马项目,完赛率约是89.4%。全马人数翻了近一番,完赛率却只增不减,表明参赛选手的态度、水平均明显提升。
目前,上马已经成为中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自主品牌赛事之一。其对城市的溢出效应也日渐凸显。“我们还一直在推广体育+旅游、体育+教育等一些产品。尤其是针对国外的参赛者,我们和旅行社合作,会有一些‘旅游加参赛’的打包产品。”周瑾补充道。
国际赛事之都的未来目标
举办赛事,重要的并非全是“赛”,对一个城市的考验,更多在“办”这个词上。考验的是上海这座城市管理者的用心,以及这座城市的公共管理能力。
时间回到2018年4月15日凌晨4点半,在中华艺术宫南侧的空地上,上海浪琴环球马术冠军赛的工作人员正严阵以待,只为迎接这项赛事的“贵宾”——赛马。
清晨5点,运马车队准时驶入停车场。3天赛期,98匹赛马,3架包机,跨越近1万公里,不远万里来到上海。然而,打通这条“马到成功”之路,赛事主办方也克服了很多困难。
“从欧洲有近百匹赛马要进到中国国内来进行比赛,那就面临着一个检验检疫的问题。因为欧盟的检验检疫的体系和中国(大陆)的检验检疫体系是不对接的,双方对于生物安全的评价和预防的标准不统一,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时2008年的奥运会马术比赛是放在香港而没有放在北京的原因。”杨亦斌告诉记者。
在国家各部委的支持下,上海最终与欧盟达成共识,以体育赛事为突破口,欧盟的马匹顺利进驻上海。
除了检验检疫,为了完成“上海之跃”,马匹的运输成为了第二道须要逾越的难关。而为了保障这条运马之路一帆风顺,“运马专员”也随之诞生。此外,相比于第一年环球马术赛捉襟见肘的马车“杂牌军”,五年后,迎接马匹的是浩浩荡荡的马车“正规军”。
充分的保障让上海浪琴环球马术冠军赛,无论是在上海市民中,还是在国际马术界都留下了很好的口碑。“现在整个比赛的流程已经非常顺畅了。而且我们觉得马术这项运动跟上海的气质还是蛮吻合的,尤其是又放在中华艺术宫这样上海的地标性建筑去做,离市区也不是很远,更方便市民来观看比赛。”杨亦斌相信,比赛的上座率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