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滴滴预计将在安全领域投入资金超过20亿元;安全工作团队扩充至2548人;制定全面的安全制度;签订安全责任书;排查治理隐患103个——而这对于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家公司而言,都是巨大的成本。
值得一提的是,滴滴在安全层面的巨大投入正在将网约车安全不断向前推进,这也为整个行业建立更好、更强大的安全长效机制提供了机遇。
法律专家、资深评论员:安全能力将成为 企业壁垒及核心竞争力
作为一家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公众公司,滴滴出行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公众的心。在滴滴安全整改一周年是否有效、顺风车是否该恢复等话题上,社会各界也有着不同的声音。
知名互联网评论员丁道师认为,与公司的发展速度、效率相比,滴滴这一年把安全作为发展的首要任务,经过一年的整改,将安全、合规放在首要位置,秉持“安全大于一切”的发展目标。
“最近比较火热的‘七嘴八舌吐滴滴’的背后,是滴滴对网约车安全和合规所做的努力,以及滴滴应对后续风险的体系支撑。滴滴正在逐渐建立自己的安全防御体系,敢于自黑的第一步是有能力去应对新到来的风险。”丁道师说,“在网约车安全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理清网约车平台、司机与乘客之间的关系。我认为,网约车平台只有‘以司机为中心’作为出发点,才能最终实现“以用户为中心”的目标。”
在丁道师看来,究其网约车服务模式的本质,司机才是平台最核心的资产。无论有没有滴滴,中国每天总会有十几亿人出行,该打车打车,该坐地铁坐地铁,各种出行方式都按部就班地运行,这是刚需难以改变。但是有没有为出行的人提供高品质的服务,这个就会有很多变数,充满了无限可能。“所以对于滴滴来说,作为还是不作为,消费者都在那里,但你如果有一批能提供品质服务的司机,就能满足这些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者反过来就能助推你的商业版图扩张,进而实现盈利。”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刘远举研究员表示:“顺风车事件舆论焦点基本在滴滴公司身上。对于运行平台,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这一年中,滴滴平台的自我监管确实提升了很多。期间采取了很多措施,在技术层面,上线录音功能、人脸识别、在线报警等,及时和公众沟通,吸取公众意见,推出‘七嘴八舌吐滴滴’自黑式监管脱口秀节目。这些公众也是看在眼里的。”
网约车经过一年的整改,已经在安全问题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刘远举认为,与黑车及路边打车出现的危险性相比,滴滴顺风车更像一种新事物,就像QQ、微信等社交软件一样,在普及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各式各样的舆情事件。对于一个新事物,公众可能容易忽略降低它的风险,而着重关注其导致的风险,将风险视为新增之物。
刘远举说。“平台自我监管是维护公众安全的重要一环,绝不是唯一一环,我们要知道,安全是公共产品。除了平台的自我监管外,还需要社会各界多方的努力。个人需要加强安全防范意识,特别是女性同志应该加强自己的安全知识学习;同样,有关部门应该提供更严密的防范保障,在政府部门、公安部门一同协助下规范网约车发展。网约车平台的安全建设也要跟上人们的需求,在发展的过程中,要重视乘客的安全预防建设。”
同时,多名专家表示,自去年两起恶性事件之后,全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监管压力。此后,滴滴开始首先上线安全功能,其他打车平台纷纷跟进,对整个行业而言,客观上推动了行业安全标准的提高。
各平台在落实安全整改措施时,也将安全能力作为企业发展的一个重点。目前对比上述多家国内网约车企业整改方面,可以看出滴滴在安全能力及建设方面相对突出。而持续的安全能力也将是滴滴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做好的同时,也会是企业的壁垒和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