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信息网 - 收集互联网各类热门信息网站,提供便民发帖,本地生活服务等!

广西信息网

当前位置: 广西信息网 > 龙亭区 > “人造肉”:神奇,但非神话

“人造肉”:神奇,但非神话

原标题:“人造肉”:神奇,但非神话

“人造肉”:神奇,但非神话



8月27日,美国“人造肉”生产商“超肉”(Beyond Meat)和肯德基合作,在美国亚特兰大一家肯德基餐厅推出的“人造肉”炸鸡。东方IC供图

近年来,“人造肉”“人造奶”“人造蛋”等“人造食品”屡屡刷新人们对食材的认知,再加上比尔·盖茨等不少社会名流的鼎力支持,相关概念受到全球资本市场热炒。

不过,“人造食品”能否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还要取决于更多安全性的检验以及价格的合理性。

“人造肉”炸鸡半天被抢空

当地时间8月27日,快餐巨头肯德基和美国“超肉”(Beyond Meat)公司在美国亚特兰大一家肯德基餐厅进行了一次测试,向消费者提供人造肉炸鸡,不到5个小时,人造肉炸鸡就被抢购一空。

今年5月上市的“超肉”,交易首日股价收涨163%,创金融危机以来美股上市首日最佳表现,被称为“人造肉第一股”。

盯上“人造肉”这块“肥肉”的当然不止肯德基和“超肉”。

8月8日,另一美式快餐巨头汉堡王开始在全美销售一款名为“不可能皇堡”的“人造肉”汉堡,其供货商正是“超肉”的主要竞争对手之一“不可能食品”(Impossible Foods)。

据美国媒体报道,美国目前有至少9家人造肉公司,全球此类企业共有26家。

英国《卫报》援引分析师的话称,预计未来5年,人造肉行业的规模将增至100亿美元。

在“人造肉”迅速成为消费与资本市场宠儿的背后,是相关技术近年来的不断成熟。

美国《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将人造肉汉堡评选为2019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之一,与定制癌症疫苗、核能新浪潮、灵巧机器人等并列。

当下火热的“人造肉”其实分为两种。一种类似于以豆制品为原料的“素肉”,完全由植物性原料生产,不用任何动物类原料。

不过,这种新型素肉的口感比传统素肉更接近真肉。

这是因为其采用了极为复杂的加工过程与生产工艺,添加了通过发酵技术从植物中提取的血红蛋白和粘合剂,可以模仿真肉的口感,甚至可以看见“血”,带来与食用真肉相似的体验。

另一种“人造肉”则是真正的动物肉类,但此肉并非动物身上“长”出来的,而是在实验室里“培养”出来的。

2013年,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的马克·波斯特第一次向公众展示了他的研究团队研发的人造牛肉,方法是从活牛身上提取干细胞,然后把干细胞放进有营养液的器皿中培育出肌肉组织,最后形成肌肉纤维。

不过,虽然该领域首批创业公司已经开展多次公共和私人试吃,但目前尚没有商业产品出售。

试图健康与环保双赢

其实,除了“人造肉”之外,近年来“人造奶”“人造蛋”“人造海鲜”等人造食品也纷纷亮相,人造食品概念更是成为资本市场热捧的对象,一个“钱景”广阔的产业仿佛已呼之欲出。

以“人造肉”为代表的人造食品之所以会有市场需求,主要是源于人们对饮食健康追求和对自然环境的关注。

在欧美等经济发达地区,素食主义越来越成为一股潮流。

但问题是,长期纯素食也会造成人体营养失衡。因此,以植物蛋白合成的新型“人造肉”,无论在口感还是营养成分上,都不失为一个更健康的选择。

相对于素肉而言,运用细胞体外培育技术人工生产的动物源“人造肉”,不仅科技含量更高,其营养价值和食用安全性的前景可能也更加广阔。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估算,到2050年,全球人口可能达到90亿人,届时农业产量需要增加50%才能满足全球人口的粮食需求。

与此同时,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水平的不断增长,肉类需求也跟着水涨船高。这将使环境和气候变得愈加脆弱,从而引发粮食安全问题。

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是减少畜牧养殖产业的规模。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目前全球近一半的谷物产量用于畜牧养殖,进而生产肉制品,最后再被人类消费。

如果能省却畜牧养殖这一环节,全球粮食产量可以再养活70亿人。未来由此产生的肉食缺口,或许就可以由“人造肉”填补。

而且,如果能生产“人造肉”来代替部分畜牧养殖的肉类,还有助于解决温室气体排放等气候和环境问题。

有研究显示,肉制品与奶制品为人来提供了18%的卡路里与37%的蛋白质,然而占用了人类83%的农田、排放了60%的农业温室气体,导致土地与水源过度使用、水体酸化和富营养化。“人造肉”的生产不会使用饲料,用地和用水也会随之减少。

走入生活还很遥远

尽管“人造肉”技术从长远来看很有意义,但作为产品,目前的“人造肉”距离真正大规模进入人们的生活还很远。

“人造肉”好不好吃?这可能是很多人对这种“新鲜玩意”最先产生的疑问。

据媒体报道,有业内人士表示,由于植物蛋白与动物蛋白营养成分有差异,当前上市的新型素肉产品要模拟出真肉的口感仍比较困难。

动物源“人造肉”目前市场上还没有成熟产品,是否美味也绝少有人知道。

但据媒体此前报道,有人试吃过波斯特团队培育的人造牛肉,认为口感并不好,并没有鲜嫩多汁的感觉,称这种肉像“动物蛋白质蛋糕”。

而且,无论哪种类型的“人造肉”,其形态都不是常见的完整块状,而是呈肉糜状。

不过,今年3月日本东京大学和日清食品公司宣布,他们首次成功利用牛肌肉细胞培养出了块状的“人造牛排”,这种牛排具有像传统牛排一样的立体感。但这项技术目前还没有得到大规模应用。

当前“人造肉”行业的主要问题是成本较高,其中新型素肉产品价格稍高于传统肉制品,尚可被市场接受,但其价格通常也是天然肉类的两倍左右。

动物源“人造肉”由于还在研究阶段不能量产,价格还极高,波斯特团队2013年造出的第一块人造牛排的生产成本高达25万欧元(约合人民币198万元)。

此外,虽然动物源“人造肉”的生产过程理论上非常安全,但长远看其仍然存在健康风险。

据媒体报道,肌肉细胞本身的增殖能力有限,一般原代细胞培养10至20代,细胞发生变异转化成肿瘤的可能性非常大。而且天然的动物肌肉生长于复杂的神经、免疫调节系统当中,这是体外培育的细胞无法做到的。

甚至就连“人造肉”对环境的意义也有质疑之声。有研究发现,实验室“人造肉”对环境的影响可能不亚于饲养牲畜。

畜牧业排放以甲烷为主,实验室“人造肉”的生产过程中主要排放二氧化碳,而甲烷在大气中的存在时间比二氧化碳短得多。所以长期来看,实验室人造肉反而会产生更多温室气体,对环境造成破坏。

你还可能关注到的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电脑技术网的观点或立场。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