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性恋群体近些年平权运动的努力下,社会舆论已经持一种相对开放的态度,人们也愿意在“广场”上讨论同性恋。但当我们个体发现自己或身边亲近的人存在同性倾向时,我们也是否能正常接纳?
例如在计划生育政策实行后,国内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对于父母而言,在传宗接代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前提下,是否能接纳子女是同性恋?
体现在宏观的法律法规上,目前尽管已有行业协会明确表示同性恋不是精神疾病,但国家卫生、工商等部门也没有相应法规标明,医院、心理咨询机构不得提供同性恋治疗服务。此前同性恋群体曾向北京多地的卫生、工商部门举报同性恋治疗机构,但极少收到回复。
性学家方刚感慨,在中国,相关部门短期内都没可能出台一部法律法规来规范性别扭转治疗,反而一系列的“出柜”的确在提高公众对同性恋的认知水平。
“总得有个人站出来”
在采访过程中,秋白、燕子、包括北京同志中心负责人小铁,给我最大的感受便是公民意识在其身上的体现。
秋白在状告教育部后,面临了众多压力,其中最让她难以面对的就是父母。
9月底,我在中山大学南校区见到了秋白,那会她刚回到校园,此前她一直在家“静养”。
状告教育部一事,惊起社会舆论波澜,也让居住在小镇上的父母第一次得知自己女儿竟然是同性恋。
“我当时并未做好和向家人出柜的准备,我觉得他们肯定接受不了。”在秋白父母眼中,女儿争气,考上中大,全家也都寄予厚望,出柜一事,甚至让父母担心会因此影响秋白的学业。从9月开始,秋白为了安抚父母,一直配合父母要求,在当地多家医院进行所谓的同性恋治疗。
秋白希望父母最终明白其实所谓的治疗都是无效,坦然接受女儿的同性恋身份,但一系列的求医问诊也让秋白经历了巨大的心理煎熬。
“教材歧视同性恋群体,为什么是你状告教育部?这样你相当于公开出柜。”
“我觉得总得有个人站出来,让大家明白,歧视同性恋是不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