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植物蛋白也有自身的优势。尤其与天然的肉类相比,它含有不饱和脂肪酸,不含胆固醇,不容易诱发高血脂、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相反还能抑制和防止血栓形成。
李淑媛认为,健康膳食在于均衡营养。“用植物蛋白代替一部分动物蛋白可以成为一种选择,但它不可能完全取代动物蛋白。”
另外,“人造食品”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人们的质疑。李兴民坦言,为了在口感上无限接近天然食物,“人造食品”需要添加一些调味剂和黏合剂。
“理论上,符合国家《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的调味剂就是安全的。”李兴民表示,随着技术的进步,“人造食品”通过选用天然材料或者改进加工工艺也可以提升口感。
例如,这种“人造鸡蛋”在初期制作松饼时,味道并不完美,没有人们想要的“弹力”。但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人员发现,在植物中就蕴含有“人造鸡蛋”所需要的黏合力成分。
不会取代天然食物
乔希·泰特里克的“人造鸡蛋”只是罐装的流质,因而无法作为一个完整的球状个体出售,它本质上是一种具备了类似鸡蛋功效的新型原料。
在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王世平看来,这类“人造食品”其实就是精深加工食品,它们的出现并不是为了取代天然食物,而是使某些原料充分发挥它的资源优势,为加工食品市场提供更多的选择。
据王世平介绍,以大豆为例,大豆制油以后的副产品豆粕有相当一部分作为了动物、水产养殖的饲料,另一部分则可以用来进行精深加工,主要用于提取大豆蛋白,就可以制作“人造食品”。“后者的产品附加值要远远高于前者,这符合食品工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他指出。
从这个角度来讲,“人造食品”会是未来食品精深加工领域的一大趋势。至于它是否会成为未来的主流食品,王世平认为无法简单地下结论。
李兴民也表示,人们对食物的选择是多方位的,不但要考虑风味儿,还要考虑价格、饮食习惯等。姑且不说“人造食品”的口感还不及天然食物,中国人本身就不如欧美人习惯食用加工食品。而诸如“试管牛肉”这样的天价“人造食品”,经济上尚不具备可行性。“因此,在一个人口数量相对稳定,农作物资源相对充足的地区,天然食品依然会是人们的首要选择。”
事实上,如今,有机食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在欧洲,“回归天然”、“返璞归真”正成为新的流行风尚。
未来的“概念食品”
·分子食物
所谓“分子食物”,是指把葡萄糖、维生素C、柠檬酸、麦芽糖醇等可食用的化学物质进行组合或改变食材分子结构,再重新组合。也就是从分子的角度制造出无限多的食物,不再受地理、气候、产量等因素的局限。
比如,把固体的食材变成液体甚至气体食用,或使一种食材的味道和外表酷似另一种食材。如:泡沫状的马铃薯,用蔬菜制作的鱼子酱等。但顶级分子食物制作起来就如同做科学实验一样复杂,难度极高,因此价格极高。
·空气食品
顾名思义,这种食品既非固体也非液体,而是一种含有多种人体必需营养品的悬浮微粒。
这种“空气食品”按一定的比例调配好,储存在一种类似喷雾器的容器里。食用时,只要将喷嘴对着张开的嘴巴,用手轻轻一按开关,马上就会有一股“风”喷入口中,人吸进后,饥饿感即会消除,并且产生一种进食了美味佳肴的满足感。整个进食过程只需1分钟,方便快捷,最适合日理万机、无暇进食的人士,同时也是减肥的理想食品。
来源:中国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