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微电子所所长魏少军早在去年就提出了“是否会出现类似通用CPU那样独立存在的通用AI处理器?如果存在的话,它的架构是怎样的?”的问题。但是,一年过去,这个问题很少有人能解答。
魏少军从算法和算力两方面解释了这个问题。从算法角度说,AI有不同的神经网络,能不能找到一个通用的神经网络,或找到一个通用的算法来实现所有的神经网络是个问题。而算法本身又面临两个问题:一是算法在不断演进,几个月就会有新的变化;二是一种算法对应一种应用,没有统一的算法,想实现多种算法放在一起,可能要多个芯片放在一起,或者一个芯片支撑多种不同的应用。从算力角度说,神经网络需要的算力相当惊人,可能需要超级计算机的算力。在云端,还能把多台服务器连在一起,但在终端,不仅是计算效率问题,还有能量效率问题。
云从科技副总裁张立也谈到了AI芯片通用化带来的单位功耗问题。单位功耗是AI芯片的重要考量点,而传统芯片更考虑整体算力,通用化芯片需要适应多样化场景落地,这对AI芯片单位功耗带来了难题。
近期,清华大学开发出的全球首款异构融合类脑计算芯片——“天机芯”登上了Nature杂志封面。“天机芯”把人工通用智能的两种算法(基于计算机科学和基于神经科学),集成到一个平台,可以同时支持机器学习算法和现有类脑计算算法。据团队成员介绍,天机芯第二代芯片拥有4万个神经元、1000万个突触,而人脑有870亿个神经元,相比人脑还是很小,而要达到人脑的效果,其突触还要增大1千到1万倍。第三代芯片的目标是做到拥有百万级神经元。
两种算法的融合,都能得到Nature的关注,可想而知,多种算法的融合是多么困难。
但AI通用芯片也并非不可能。魏少军说,要找到一个全新的芯片架构。这个全新架构是什么,做一个象限图,把CPU放在第二象限(软件可编辑性强,硬件可编辑性弱),把SOC放在第三个象限(软、硬件可编辑性弱),可编程硬件(硬件可编辑性强,软件可编辑性弱)放在第四个象限,唯独第一个象限什么都不是,或者说什么都不知道,恰恰很可能是一个重要的突破点。
AI投资火热 会不会虚火过旺?
圆圆的耳朵,黑色的眼睛,向上凸起的鼻子……在上周举行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外形酷似大熊猫的智能公交车成为应用展示区的明星,萌萌的外表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围观。而且公交车内部也是科技感满满,只要在规定位置扫描手掌就会实现自动付款,语音机器人可以帮助乘客规划交通路线和换乘方案等等。
这台熊猫智能公交车是中金资本的投资项目,实际上,在这次盛会上,资本方投资的AI应用不在少数。这折射出AI领域投资的火热。
但与此同时,业界对AI领域投资是虚火还是真热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歇。
融资曾经屡屡碰壁
人工智能出现已有数十年时间,之所以在近几年变得火热,主要是因为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技术取得了重大进展。AI技术领域的突破,在资本市场也引起了连锁反应,投资热度加速升温,这和几年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松鼠AI是国内第一批从事人工智能智适应教育的公司之一,2014年开始从事智适应学习探索。松鼠AI CEO周伟坦言,2014年启动项目的时候去谈融资,遭遇碰壁。“大家认为这件事不靠谱,认为人工智能只有6岁孩子的水平,不可能让6岁的孩子教孩子。”周伟回忆道。
松鼠AI当时找了100多位投资人,但都失败而归。“2016年阿尔法狗在围棋大战中战胜人类后,大家都信了。”周伟说道。
现在不仅是资本,BAT国内互联网巨头在AI领域都有布局。根据中金资本于今年8月发布的《战略新兴产业投资研究报告汇编》,百度执行“All in AI”战略,并发布开源工具和PaddlePaddle深度学习平台;阿里设立了数据科技研究院,还将AI应用在自家产品中的语音识别、人脸识别、图片搜索等方面,推出了AI平台 DT PAI等;腾讯则成立了智能计算与搜索实验室。
AI如今成投资热点
现在各方涌入AI领域,让AI投资变得火热。根据IDC和浪潮联合研究发布的《2019—2020中国人工智能计算力发展评估报告》, 中国人工智能市场整体投资将继续保持高增长率,2019年的投资增速将高达59.8%,而针对人工智能算力的投资增速高于整体市场投资增速,2019年增速将达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