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突破了传统单一的公有制,各种形式的所有制,如雨后春笋涌现。其中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多种经济成分齐上的“珠江模式”,特别令人关注。有人说珠江三角洲经济姓“资”不姓“社”;也有人怀疑它对经济发展究竟是祸还是福。
这是举什么旗、定什么向之问,也是时代之问。
面对疑问,南方日报没有回避。时任副总编辑吴彩章同志带队,组团到珠三角各地采访,写成《来自珠江三角洲的报告》系列报道以作回答。在大是大非面前,亮出了省委机关报应有的政治本色。我有幸参加,并负担起“珠江模式”篇的主笔,题目是《众马奋蹄轮生风――来自珠江三角洲报告之二》,刊登在1992年5月11日《南方日报》一版头条。文中明确写到:“珠江模式”姓“社”不姓“资”。“珠江模式”合国情,顺民意,是时代之需,是时代之福。
报道引起从地方到中央的关注。党的十五大终于把“珠江模式”上升为党的政策,写进十五大文件,明确“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新闻界有一句老话,叫“报有报格,人有人格,报格影响人格”。报格是一张报纸的品格,事关报纸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把道义放在什么位置,报纸理性和定力怎样的问题。对“珠江模式”的报道,充分显示了南方日报的报格:坚持真理,伸张正义,高举旗帜,敢为人先,做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当美好生活的讴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