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圈儿之际,人们不禁要问,Libra与这些大机构“执子之手”有什么实际意义?的确,超豪华阵容能让Libra在短时间内增加接受度和流动性,但这些公司为了利益来结盟的目的也很明显,可能并不是真的看到了Libra前景和潜力,结果就是让外界更清楚的看到,Libra面临的监管风险和所谓的愿景比起来更大。
同一周内,G7发布稳定币报告称,监管完备之前不应推出Libra,G20也作出决定,不允许Facebook发行Libra。
还没热起来就凉凉了。
过去4个月,人们几乎感觉不到Libra的任何正面进展,而在监管的泥沼中挣扎反倒成了最大的看点。
而对于监管来说,也存在着实用性。
过去,美国监管机构对数字货币的态度有点暧昧不清,“我不否定你这样做,但是你做了我可能会找你麻烦”,令许多业内人士如履薄冰,毕竟光天价律师费就足以死无葬身之地了。
但是正由于有了Facebook这种体量的公司,甩开膀子挑起了这件事,反而倒逼监管部门必须给出一个说法,基于美元和其他一篮子货币发行的稳定币,到底可不可以接受?如果不可以的话是什么原因?如果可以的话需要拿出实施细则,比如具体要在什么银行放多少保证金?如何披露财务信息?等等。
而这样有实力的碰撞,也给了很多心照不宣或者边界模糊的灰色地带带来了确定性,对整个市场来说,Facebook走进死胡同,却能将整个行业带入乌托邦,民间的团队才能用更低的成本发行合规货币。
针锋相对的难解悖论
今年6月,Facebook公布Libra白皮书后,带来了短暂的轰动效应。
根据白皮书,Libra的任务是“建立一套简单的、可以为数十亿人服务的全球货币和金融基础设施”,将与一篮子货币资产挂钩,以防Libra跟比特币一样,出现币值剧烈波动状况。Facebook还计划专为Libra推出数字钱包Calibra。
业内瞬间被生生劈成两半,一半鼓吹数字货币行业将进入主流视野,对银行业和主权造成冲击,并极大利好比特币。
另一半则认为,无论从技术应用,还是联合巨头公司和主权政府的战略,Libra始终是中心化的设计,与比特币和其他去中心化加密货币南辕北辙。
同时,Libra鼓吹的跨境交易结算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便利”和“减少成本”上,而不是共识、安全,匿名,去中心化。所以,它既不加密,也不虚拟,可预见的最好情况是,成为全球范围内的支付宝。
而且,Libra目标是成为稳定货币,但“稳定”的含义却是基于美金的,说明它是被美元定价的,Libra出生就是法币附庸,利用美元的信用建立自身的稳定性和可接受性,那么凭什么它的命运就会比其他稳定币好呢?又怎么能它对抗主权权威和法币体系?
(图片来自VCG,版权属于作者)除了对锚定主权资产的稳定币的管制外,其他的质疑也一直没有间断。因为Libra可以进行跨国支付,那么如何保证隐私的同时又不会颠覆全球金融体系,比如反恐,反洗钱,税务,都是未知数。
随后,国家级别的质疑也出来发声。包括法国、德国都明确表示抵制,理由是“任何私营稳定币都不能获得货币的权力,因为这一权利是主权国家与生俱来的。”一时间,国际反对发行Libra的声浪高涨。
Libra将来否能进入主权国家资产负债表,会是其金融地位的硬性指标。但是,可能有多少主权国家愿意主动给它开后门?最大可能是,接受Libra作为流通货币的是本国货币在世界地位相对弱势的国家,目前最有可能的是非洲和南美小国,而这也可能成为一种新的“货币霸权”和“货币殖民政策”。
随之而来的悖论是,类似非洲和南美小国的第三世界国家,又如何做到反洗钱所要求的严格KYC(know-your-customer,也称“尽职调查”)?在能做到的地方,人们获取银行服务一定更加便捷,而不能的地方依然不能,毕竟想要使用Libra,首先要购买Libra。所以问题来了,Libra真能帮助那些没有银行账户的底层人口,还是继续扩大世界贫富差距?
质疑Libra的背后,Facebook的原罪
世界各国目前正在争相研究推出自己的数字货币,但几乎没有哪一个国家会允许一个大科技公司来承担这样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