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sion Fund创始合伙人张璐表示,Costco在会员制的执行上要考虑中国的国情,“现在Costco的做法就是把美国的条款复制到国内,包括长时间都可以退货、会员费随时返还等。就像当初Uber在中国水土不服一样,Uber没有想到在它发行了补贴政策之后,会有司机间刷单等情况严重、甚至淘宝上出现专营刷单业务等本地的情况,Uber因此损失严重。”
在中国,Costco面对的是最残酷的竞争环境,中国的线下线上零售企业都拥有超强的战斗能力。
例如华润万家、大润发、华联、人人乐、苏果……等本土卖场的强力狙击。据市场研究机构凯度消费者指数的最新报告显示,在2019年二季度“中国城市现代渠道主要零售商市场份额”排名中,高鑫零售以8.2%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高鑫零售旗下大润发的市场份额为7%,之后依次为:华润万家6.5%、沃尔玛4.8%、永辉4.1%、家乐福2.8%。
一群在腥风血雨中厮杀出来的战斗者,一群在一片废墟中成长为世界领先的零售业态,智慧门店、人脸支付、无人机配送等新技术运用让中国早已成为全球零售业的学习范本。
另一个制约Costco在中国市场发展的问题是供应链。
支撑Costco维持高性价比、保证自有品牌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于商品供应链的把控能力。零售组的研究报告中提到,Costco对供应商的要求极高。
以肉类供应商为例,他们必须要满足Costco对价格、数量、质量等无数要求才能与之合作:首先,Costco对食品安全要求极高,他们拥有自己的认证实验室,配备了科学家并进行独立抽样检查;其次,Costco对商品的需求量极大,因此合作商必须具备大量生产的能力;另外,Costco对于成本控制也十分严格,供应商可能还必须改善自己的物流以达到要求。
Costco也很难将其在欧洲或美国的优势商品搬到中国,光是进口的税率就将大大冲抵掉价格优势。
零售业资深观察人士、“灵兽”创始人陈岳峰认为,中国的一线城市消费虽然有力,但更广阔的空间仍然在下沉市场。Costco要有更大的发展,必须突破下沉至更低线的城市这一难题。
那些“死去”的先行者
1992年之后,一个个海外强势渠道商们推开了中国市场的大门,开启了一个辉煌时期。
家乐福是仅次于沃尔玛的世界第二大零售连锁集团,1995年将大卖场模式引进中国,其火爆程度和今天的Costco完全类似。2008年,家乐福中国营业收入接近300亿元,位居2008年中国快速消费品(超市、便利店)连锁百强前十。
黄金时期的最后余晖被电商击碎:2009年,阿里巴巴推出双十一;2010年,京东开始正式大规模推广618。疯狂的节日,疯狂的电商,传统零售业的日子开始变得难过。
2009年起,家乐福在中国业绩开始下滑,此后每一年,家乐福中国的业绩和利润都在大幅倒退,且始终不见好转。财报显示,2017年家乐福中国亏损接近11亿元,2018年营业利润亏4.12亿元,净利润亏5.78亿元。
6月23日,发布公告称,该公司旗下全资子公司苏宁国际将以现金48亿元收购家乐福中国80%股份。
2014年,Tesco(特易购)在华业务被华润集团收购,门店改名“华润万家”;
2015年,泰国零售巨头尚泰百货关闭了最后一家百货店;
2016年,英国马莎百货关闭了中国内地市场的实体商铺;
2017年,乐天玛特宣布旗下93家门店出售给和物美集团。
Costco会走上家乐福这条先扬后抑的老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