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模范退役军人、汕头市公安局特警支队二大队副大队长余金华:
奋战排爆缉毒一线 “与死神共舞”
每次穿防爆服,余金华(左)都需要同伴的帮助。 受访者供图
他们在军营这座“大熔炉”锻炼成长,身上有着忠诚、坚毅、担当、自律等优秀品质。当他们脱下军装、回归社会,他们也始终保持着军人本色,奋战在各行各业各条战线,踏实干事、无私奉献,诠释着“退役不褪色”这句话的真正涵义。
正值“八一”建军节,《汕头观察》人物版特别开辟“汕头最美退役军人”栏目,带您领略三位来自汕头的“最美退役军人”的独特风采。
近日,在全国退役军人工作会议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共中央组织部、退役军人事务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等军地相关部门联合表彰一批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全国退役军人工作模范单位、全国退役军人工作模范个人。其中,汕头市公安局特警支队二大队副大队长余金华荣获“全国模范退役军人”殊荣。
1977年生的余金华,在17岁那年成为广西边防部队一名侦察兵。2007年转为特警后,他发挥在部队所学,在排爆、缉毒等危险任务中发光发热,守护着人民群众的安全。
昔日部队侦察兵,如今特警排爆人,他一直“行走在刀尖之上”“与死神共舞”。他用自己的行动彰显着军人退伍不“褪色”的本色,诠释着一颗永不改变的初心。
●叶彤 实习生 罗雅婷
在部队大熔炉锻炼成长
1994年,余金华高中毕业,萌生了去部队当兵的想法。奔赴军营是他第一次出远门。在坐了一天一夜的邮轮到达广州后,他又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才到达广西边防部队。那时,营地生活条件很艰苦,“除了山还是山”。
尽管如此,余金华仍坚持刻苦训练。三个月后,他凭借过硬的素质通过考核进入侦察兵队伍。当侦察兵的日子里,他努力学习攀登、野外生存、排雷、爆破等技能,不敢有丝毫懈怠。
上世纪90年代末,余金华参加广西军区中越边境勘查大排雷行动,这为他积累了丰富的排雷经验,熟悉各种爆破、埋雷、排雷技术。
三年的部队磨砺,余金华身上多了军人的忠诚与担当。1997年12月,余金华退伍回到汕头。为了提升自我,他一边工作一边进修,通过在汕头广播电视大学的七年学习,拿到了专科和本科学历。
2006年,恰逢汕头市公安局招考排爆专业特殊人才。看到“排爆”两个字,余金华马上就报考了。“这份工作正好可以发挥我在部队学习到的特长。”余金华说。
面对“未知数”仍一往无前
然而,在部队有过排爆的作战经历,并不代表余金华不会遇到困难挑战。据他介绍,民用爆炸装置和军用爆炸装置差别很大。以前在部队里接触的炸弹都是正规的,有统一的规格和型号,但现在碰到的土制炸弹五花八门,凭各式各样的包装外表,根本没法判断其具体构成,无规律可循。“每一个可疑爆炸物,都是一个未知数。”余金华说。
第一次真正考验,在余金华入警两年后到来。
2008年3月13日上午,余金华和同事前往汕头市龙湖区某派出所,处置一个从犯罪现场收缴的爆炸装置。这是一个俗称为“铁水管炸弹”的爆炸装置,其外壳由一个长10厘米、直径7厘米的铁制水管做成,内部装有满满的氯酸钾火药和20多个小钢钉。它犹如一枚手榴弹,一旦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和碎片会造成巨大的杀伤力。为了排除危险,保存犯罪证据,有利于案件侦办,余金华和同事决定冒险手工拆除该炸弹。
如今回忆起来,余金华仍心有余悸,当时,在着手拆弹前,余金华给妻子打了一通电话,问她记不记得银行卡密码。“她当时还问我,一个月就两三千元工资,记密码做什么。”余金华笑着说。
在疏散现场无关人员后,余金华和同事带着简单防护装备开始排爆作业。面对随时都会发生爆炸的铁水管炸弹,余金华手拿铁扳手,毫不犹豫地一圈一圈扭开铁水管炸弹两端的铁螺帽,慢慢分解出里面的火药和引爆装置,将炸弹完全拆除掉,消除了爆炸隐患。
事后,余金华和同事都惊出了一身冷汗,因为他们知道,刚才强力扭开铁水管炸弹的螺帽时,一旦操作不当,铁水管炸弹将会在手中爆炸。幸运的是,他们“和死神擦肩而过”。
据了解,自2006年从警以来,余金华参与排爆作业53场次,成功排除各种危险爆炸装置100多个,销毁炸药30多公斤,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不仅如此,他还善于总结经验,先后发表有关排爆的技术论文8篇,其中多篇获得安检排爆研讨会和市级警察杂志颁发的奖项认证。
毒贩枪口下死里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