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学生嘴里的知心“川哥”、十九大代表、“网红”教师……如今的徐川身上有着多重标签,但不管有几重身份,徐川表示,他的本质就是一名人民教师。在《节节向上》这本书的后记里他写道:“我愿意终生与学生为伴,这是我的信念,也是我的心愿。”
很多人知道徐川,是从一篇长达4000字的博文《我为什么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为了回答学生的疑问,他以文作答,一时间该文被300多个公众号转载,日点击量200万。其实早在这之前,他就一直耕耘网络思政平台,追随着学生社交平台使用习惯的变迁,从博客到人人网,从微博到微信,线上线下与学生零距离互动。他说:“做教育,尤其是思政教育,要把有意义的事情做得有意思。用学生喜欢的平台、他们喜欢的方式、他们喜欢的语言、他们听得懂的语言或愿意听的语言去,与他们平等交流,春风化雨。”
徐川的微信公众号“南航徐川”自2015年1月开通以来,已累积发文266篇,吸引了30万粉丝关注,浏览量达到上千万,为大学生开辟了一片精神空间。“节日谈”栏目包含了《青年节里谈中国》《建党节里谈信仰》《中秋节里谈团圆》《除夕之夜谈传统》等30多篇文章,每一篇都恰逢其时,切中青年学生的所思所想。“你来问”栏目每年回答各类主题的学生提问10万余条,从学习困惑到个人情感,从校园生活到社会万象。“如果被别人看到了脆弱怎么办?”“那就让所有人再慢慢看到你的坚强。”“如何遏制睡懒觉?”“如果不过分,就再睡一会儿,如果过分了,先掀开被子再考虑接下来的问题。”徐川答学生问总是自带“段子手”气质。
为什么会在微信里开通“节日谈”栏目?徐川回答:“思想引领永远要扎根中国大地,讲好中国故事,涵养中国气质。”他强调,“要利用新媒体平台将传统文化转化为思政工作的神器,既让传统文化可亲可感,也让学生get到其中的趣味和价值。”他说,“我一直觉得历史包括党史是最有意思的,充满了令人惊心动魄的大事件,如果只把这些当作冰冷的时间轴线去记忆,你才会觉得特别枯燥。”
建团队:从“我”到“我们”服务更多师生
今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徐川作为7位教师代表之一,与总书记面对面交流座谈。在题为《做学生终生难忘的理论陪伴者》的发言中,他从“全程陪伴,确保学生找得到”“直面关切,确保学生用得着”“转换话语,确保学生记得住”3个层面,汇报了自己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做法和探索。
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1年,徐川摸索总结出了一套“徐川思政工作法”,还组建了一支名叫“川流不息”的思政工作团队,从“我”到“我们”,用创新理念和方式,引领改变着一批90后、00后的年轻人。徐川乐于与思政工作队伍的同仁们分享他的工作心得,其中提及最多的便是三句话:“第一,知道别人要什么。第二,知道自己有什么。第三,知道东西怎么给。”他说,只有了解青年所需,才能提供青年所求,所以必须要了解这个群体的特点和特征。想给别人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思政教师要不断充电、学习、修炼。好的思想教育过程要以心换心,用最好的话语转换方式,在最恰当的场合提供给对方,这样才能产生更好的沟通和交流效果。
从事教师行业十余年,改变的是教学技术、教学手段和教学平台,不变的是教育理念、教育初心和教育情怀,是一直未变的热忱。他曾说,“有人因为看见才相信,这是现实;有人因为相信而看见,这是信仰。”很显然,徐川是后者,带着对教育事业的信仰坚定前行。“教育不是我的工作,不是我的职业,它是我这一生要投入情感和精力的事业。”在徐川看来,教师教书育人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同时也是自己成长的过程。
守初心:始于师大的师者梦
“华东师大对我的教育人生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这是一所大师云集、充满大爱的校园,它哺育了我的教育初心。”徐川感慨,在华东师大收获的东西太多,有知识,也有价值观,有友情,也有爱情。在华东师大就读研究生期间,徐川积累了丰富的学生工作经验,这为后来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奠定了基础,也明确了他从事教育事业的人生方向。研一时,他就被选为学院研究生会主席并连任两届,还担任研究生党支部书记。因学生工作出色,获得了“上海市优秀毕业生”“优秀研究生干部”“优秀研究生党员”等多项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