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杰,男,汉族,中共党员,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2015级博士生,现跟随长江学者蔡开勇教授从事科学研究,主要从事生物医用高分子、无机纳米颗粒/无机有机复合纳米颗粒的制备、多功能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构建与抗肿瘤效应研究等方向研究。
刘军杰同学2010年入党,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担任学院支部的组织委员,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自觉参加党员理论学习,积极组织并参加支部及学校活动。认真学习党的工作路线,正确贯彻党的方针政策,时刻关注着党和国家的发展形势以及国内外的局势变化,并严格按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和理论修养。
在校期间,该生学习努力刻苦,学风端正,成绩优异,博士课程平均分为88。入学前已通过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和计算机二、三、四级考试。在导师的指导下,该生参与多项国家级科研课题的研究,研究生期间以第一作者在国际权威期刊Nano today,Biomaterials等发表了SCI一区论文5篇,累积影响因子达46,其中1篇《Biomaterials》入选ESI全球top-1%高引用论文,1篇被《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B》选为杂志封面文章。他还曾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做报告:第十四届全国生物材料大会(陕西西安);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纳米科学技术分会第三届年会暨2014全国纳米生物与医学学术会议(四川成都);2015中国生物材料大会暨中美生物材料学会第三次专题论坛(海南海口)。
2012年秋,刘军杰同学以四百多分的考研成绩,如愿以偿地进入他梦想的重庆大学生物医学专业学习,师从长期从事生物材料研究的长江学者蔡开勇老师,从此迈进了科研学习的大门。在科研学习方面,他坚持不懈,积极勇敢迎接科研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挑战,用自己坚强的意志,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战胜自己词汇量匮乏、阅读英文文献吃力、做实验屡次失败等难题,永不言败。
刘军杰同学回想自己的科研学习历程,他感悟到做科研需要耐得住寂寞,要大量阅读专业领域相关的文献,学习专业领域比较前沿的科研精华,同时,这种阅读爱好给他的科研无限启发,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回想起那时候通宵构思实验方案,真是既无助又兴奋。方案敲定以后就是做实验,熟练使用实验仪器是实验室每个人的必备技能。第一次接触化学合成是实验进展道路上的最大障碍,实验室做这个方向的师兄师姐很少,又各有差异,因此,一次次的尝试成为了常态。慢慢地,他习惯了泡在实验室里,生活也变成实验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万事开头难,现在回想起来,虽然学习的过程是艰辛的,但很充实。瓶瓶罐罐的碰撞声从早到晚响彻在实验室里,大家一起奋斗,既有实验失败时的沮丧,也有实验成功时的喜悦。软件是科研工作的必备工具,实验数据基本都需借助软件读取、处理及分析。通过ChemDraw模拟分析高分子的结构、通过Origin绘制二维或三维数据图表、通过Flowjo分析细胞荧光等。随着实验的逐步完成,他开始撰写人生第一篇论文。第一次撰写英文论文,由于学术思维、词汇积累的匮乏,可以用举步维艰来形容。这时候再回头来阅读英文文献又是另外一种感受,其实撰写论文更像是一个“临摹”的过程。就这样在不断的写、删、修改后,一篇学术论文初稿完成了。导师阅读了他的论文后,竟然基本没做修改。他用实际行动得到了导师的认可,并在导师的指导下快速成长。
经过六年的坚持和努力,如今刘军杰已成为一名真正的科研工作者。在科研创新中,他始终不忘初心,锐意进取,挑战自我。展望未来,如今即将成为一名人民教师的他,将投身于他热衷的科研事业。他必定会坚定信念,全力以赴,取得更大的成绩和进步,并把这种坚持不懈的态度传递给更多的人。
(责编:陆周莉、熊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