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网上讨论热度大,但中国消费者普遍不了解人造肉这一产品。今年7月,艾媒咨询曾发布了《2019中国人造肉产业研究与消费者行为调查报告》。数据显示,仅有9%的受访者表示对人造肉非常了解,而36%的中国消费者表示对人造肉并不了解,反映中国消费者对人造肉这一创新食品缺乏了解。此外,选择比较了解、一般了解、较少了解答案人数占比分别为20%、19%、16%。
这份报告同时显示,在受访中国消费者中,51.3%表示不愿意尝试人造肉,低于三成受访者表达出愿意尝试人造肉的意愿。在不愿意尝试人造肉的消费者中,近一半是出于心理因素的影响,占比达49.5%。而技术不成熟、口感不佳是另外两个降低消费者尝试意愿的重要因素。
广州营悦营养健康咨询有限公司营养咨询师李蓝洁表示,从电商平台上披露的信息看,目前在售的牛肉味植物肉饼是大豆制品,大豆富含优质蛋白质,是良好的蛋白质来源,其他的配料帮助用来增强口感,模拟肉味,提高风味。对于素食者、胆固醇偏高需要控制肉类摄入的人群会有一定的吸引力。
谨防游资概念炒作
艾媒咨询CEO张毅分析认为,今年关于“人造肉”的话题越来越火与以猪肉为代表的肉类价格明显上涨有直接关系。作为一种替代品出现的人造肉产品,成为不少消费者口中的谈资。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国人对于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各种肉类食品成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味,但由于动物肉的热量过高,长期摄入容易诱发“三高”。出于健康的考虑,追求环保、绿色饮食方式的消费者日渐增多。除了这两大现实因素,张毅表示,技术因素也是将“人造肉”带入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推动力之一。目前对于人造肉的研究和生产水平已经达到一个新高度。
东吴证券高级投资顾问潘绍昌接受信息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饮食文化的差异,人造肉的受众人群目前来看没有市场预期那么多。“从各方面的消息来看,金字火腿人造肉相关产品目前还没有完全投入市场,对公司业绩能否大量增厚,还有较大不确定性。所以,二级市场纯粹炒作成分较多。建议投资者对这些纯概念的个股保持谨慎,关注三季报业绩稳定、市值较大的行业龙头的投资机会。”潘绍昌提醒。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分析师杨德龙也认为,人造肉的确具有一定的市场前景。但投资者要选择有技术壁垒的公司进行配置,而不是单纯是概念炒作。
机构观点
方正证券:从行业层面来看,目前“人造肉”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北美市场“人造肉”销量占肉类市场份额还不足1%。考虑到“人造肉”的成本可接受,且相对更为环保健康等特点,未来“人造肉”市场规模有望保持较高速的增长。落脚到A股市场,目前植物性蛋白“人造肉”成本相对较低,因而更具备商业化基础,其上游原料多为豆类,相关的种业公司、豆类贸易商或豆制品深加工企业或有望受益“人造肉”需求的逐渐释放,带来业绩的明显改善。
银河国际:“人造肉”在短期内不太可能取代真正肉类,主要是由于“人造肉”成本较高、产能有限和消费者偏好所致,但虽然如此,随着更多新公司进入该行业以及“人造肉”成本降至与畜肉相若,这些障碍将会消除。这对肉类生产链的长期影响可能是深远的。如农作物供应商可能会受益于更大的需求,因为BeyondMeat和ImpossibleFoods等“人造肉”类供应商在提升份额后持续增加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