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当我在庄严肃穆的授衣仪式中披上白衣,当我满怀敬畏、声音响亮地喊出“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时,我成为了一名医学生。
我从未想到,还有比高三更乏味的日子。从解剖学、组织学、药理学、病理学、免疫学等基础学科到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临床学科,永远无缝衔接的课程,永远座无虚席的图书馆,永远“三点一线”的学习生活,都令初入大学的我感到错愕不已。晦涩难懂的医学知识,冗长拗口的医学单词,曾让我站在这漫长学医路的入口茫然无措。我也曾在期末时追着老师问重点,可老师的回答却是:患者身上哪有重点?是呀,患者身上没有重点,或者说全是重点。于是,厚厚的课本翻看了一遍又一遍,医疗操作反复练习得无比熟稔。
我从未想到,还有比医学基础学习更辛苦的日子。写到头昏脑胀的病历;站到双腿发麻的手术;开始后便没有结束的夜班……那些由小小碎片叠印的临床生活,是累到无以复加,却又充实而有序。在这样的日子里,那些曾经手不释卷的单调画面,竟开始变得生动而鲜活起来。第一次对病人问诊,第一次进行体格检查,第一次踏上手术台打下那个练了无数遍的外科结……
每个第一次,都被铭记于心,小心珍藏。因为当开始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我终于收获了作为一名医学生、一名未来的医务工作者那来之不易且弥足珍贵的认同感与成就感。记得第一次去病房实习,遇见一位患有严重心力衰竭的病人。她虚弱地半卧在病床上,双眼微睁,口唇发绀。我小心翼翼地说:“您好,我是实习大夫,现在要给您做一个全身查体。”作为初学者,我是胆怯的。但见她费力地挤出微笑,说“好的,小大夫,我尽量配合”。末了还补充一句“没事,我不难受。”刹那间,我的心里漾起温热。
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场上,白衣战士们在抗疫第一线铸起最坚固的城墙。他们是谁的父母?他们是谁的子女?他们也会依恋自己的亲人,他们也是血肉之躯,可因为对这份职业有着最纯挚的热忱,对生命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因而逆行而上,勇往直前。这便是我们医学生,努力想成为的模样。
《光明日报》( 2020年04月07日 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