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刘国永,1990年2月12日出生,中共党员。我校生物学院2015级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的一名直博生,从事植物响应高盐胁迫的分子机理研究。他热爱科学研究工作,在相关领域的研究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立志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工作。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的竞争。谁掌握了科技,谁就掌握了未来。作为科研工作者,我们应该把科技创新作为时代赋予我们的第一要务,努力工作、开拓创新,用优异成绩回馈社会,为推动科技进步,实现国家富强、名族复兴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马克思说过这样的话:“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只有在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对于刘国永而言,选择科学研究并不是一条容易的道路和选择,从一名农学专业的大学生到一名生命科学的博士生,他经历了思想上的转变、选择上的抉择、梦想上的改变,在一次又一次的思想与选择斗争中,他逐渐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明确自己的梦想,并决心为实现梦想不断奋斗。
坚定信念:我要去读研
刘国永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父母常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勤劳作,就是为了我能够考上大学,改变命运,摆脱这样的生活。2010年,他第一次高考失利;2011年,第二次高考,他在家人异样的目光下毅然选择了安徽农业大学的农学专业。
然而,只有他自己心里最清楚,与他而言,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因为我来自农村、来自国家级贫困县,因为我是农民的儿子,因为我深爱着家乡这片广阔的田野,所以我选择了农业大学、选择了农学专业,去接触最前沿的农科专业知识、去掌握最科学的种植方式、去练就一身过硬本领,为了毕业以后回到家乡,带领大家勤劳致富。”
在四年的本科学习中,刘国永不忘初心,不仅努力搞好学习,同时积极参加各项社会实践及创新创业训练活动,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校期间,他多次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校级专业特等奖学金、一等奖学金和三好学生、优秀共青团干等荣誉称号。2015年毕业之际,安徽荃银高科种业有限公司主动向刘国永抛出了橄榄枝。然而,思虑再三,刘国永最终没有接受这一工作邀请。因为,在大学的学习与实践过程中,他深深地感受到了我们国家农业的落后现状,深切的明白了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核心作用与竞争力。当他知道美国的大豆、巴西的玉米、阿根廷的棉花加工完成后运到我们国家,在市场上的价格比我们没有加工过的产品还要便宜的时候,刘国永真正的明白了原来竞争力如此重要。然而,提高竞争力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它包括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提高科技竞争力。因此,从那时起,刘国永决心以后要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为提高科技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做出一丝贡献。为此,他决定毕业以后要去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
践行梦想:三点一线,醉心科研
“金秋九月,我如愿以偿。进入中国农业大学的校园,放下生活的重担,带着家人的期盼,我开始追逐自己的梦想。在这里,我认真学习试验操作技能,积极参加科学研究工作,并利用课余时间补习以往没有学习过专业知识,提高科研水平与能力。”
在导师的指导下,刘国永独立开展了两个课题的研究工作,目前均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由于大部分内容都与细胞学研究相关,在一个传统的研究生化和遗传而缺乏细胞学相关研究经验的实验室,他走过很多弯路,也失败过很多次,但他从不气馁,更不怨天尤人。每当遇到困难时,我都会静静地去分析实验过程和数据,静下心来查找资料,反复思考,再通过与导师讨论解决问题,提出新的想法并通过实验验证。“在这一过程中,我不仅掌握了各项实验技能,也学会了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通过实验数据和相关的研究进展提出新的想法,并设计实验加以验证,在一次又一次的实验过程中发现新的现象与结果。”
科学研究过程总是会充满艰辛与失败,但在导师的指导下,刘国永一次又一次的克服了失败,度过了艰辛。为了更快的取得研究进展,他习惯了每天三点一线的生活,习惯了每天一个人来去匆匆,习惯了在实验室机器轰鸣的嘈杂声中睡觉,也更加享受夜深人静的时候在实验室挥汗如雨的感觉。虽然会有失败,但探寻真理的过程是让人愉悦的。“每天的科研工作让我更受到生活的充实,我常常乐此不疲。”
榜样力量:厚积薄发 百炼成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