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表示,“共享”符合经济学发展规律,有发展基础和空间,共享单车用于解决市民短途出行的刚性需求没有变,并将长期存在。共享单车的“退烧”并不意味着创新的失败,而是体现了一项创新由萌生普及转向成形成熟。同时也应看到,目前我国共享经济尚未成熟。
相较于共享单车这个新生事物,早在2008年,杭州市就率先构建了公共自行车系统。“公共自行车始终保有固定用户群,不太会使用手机的中老年人,单位、家门口有停车桩的上班族”。郭风林认为,公共自行车与共享单车可以实现互补,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公共自行车是政府补贴的公益性民生项目,郭风林坦言,目前北京市公共自行车没有清晰的定位,这也制约了其发展。“能不能把公共自行车纳入北京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定位准确了,公共自行车才能真正发挥出它应有的活力。”
姚歆说:“现阶段还未看到共享单车和公共自行车实质性的融合”,融合还是需要技术创新。企业通过电子围栏技术约束用户行为,在用户普遍规范停放的基础上,再考虑两者的融合,比如城市公共自行车运维人员,可以尝试承担某个城市内多家企业的调度工作,再由各家企业平摊费用。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交通研究分院院长赵一新认为,无论公共自行车还是共享单车,从根本上说都是为了倡导人们绿色出行,都应当提倡,未来将形成公共自行车与共享单车共存、并行、互补、融合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