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下午,人工智能技术与服务提供商第四范式也在上海展览中心的一个会议室举办了与“算法”有关的分论坛。上述“黑洞”问题是话题之一。
场景碎片化,让专用人工智能变昂贵
在8月30日下午的一场圆桌会议中,欧拉认知智能科技CEO王绪刚将人工智能称为“富豪的游戏”。就AI芯片而言,“中小企业也希望利用数据的价值,但是一个数据处理平台普通的就几十万(元)。”王绪刚说。
同台的云从科技的CEO张立也认同王绪刚的说法。她所在公司的主要业务是为客户开发算法,并帮客户匹配到相应的AI芯片。他们发现,因为不同场景的算法不同,需要适配的芯片和级别也各不相同,这种高度定制化带来的问题就是“每个客户的成本都很高”。
有关人工智能“昂贵”的的说法在刚刚过去两天的大会中不断被各种演讲者提及。
芯片上游的算法本身就是昂贵的。以语音翻译为例,开发者需要有至少10万个小时的声音资料和1亿字的文本,才能开始做这个工作。这意味着一些少数人使用的语言可能因为“无利可图”而没有人去把它纳入产品。这个问题到了工业领域更明显,每一个生产线面临的问题泛泛而言都可以称为“视频分析”,但是每一种物品生产真正要解决的问题都不一样。
“机器人+AI模式”目前在工业领域商业化较成功。
机器人被寄希望于与人工智能相结合后成为最接近人类的新物种,但是目前仅在动作单一的工业领域取得较为成功的商业化,鲜少走入家庭之类的消费场景中。
“影响机器人走入家庭的关键是人工智能的实现。”达闼科技副总裁孔兵说,他们公司目前最主要的产品是服务于老人和家务劳动的服务机器人,这些产品的功能都比较单一,很难平摊硬件成本,因为人工智能还不够通用。
机器人走入生活还需时日。
正因为这种不成熟,在参观位于上海展览中心的上百家技术公司的展台时,你会发现,贴在墙上的标签、划分出来导览的区域基本是同质化的。几乎每家公司的展台都分为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零售和语音识别等四五个业务单元——这些领域被业内称为“头部场景”。
大部分对AI有雄心的企业都在考虑让城市更智慧一点。
头部场景开发殆尽,务实最紧要
没有人知道通用智能什么时候到来,也没人知道通用智能是否就能抹平不同场景间的鸿沟。不过这并没有妨碍企业和资本对人工智能的热情。
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在8月29日接受包括《第一财经》YiMagazine在内的媒体群访时称,中国的投资者对人工智能的态度经过了3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先创业再找方向,那些还没方向、只标榜人工智能的公司在这个阶段拿到了钱。
第二个阶段是B2B模式的人工智能,主要面向互联网和金融等已经具有数据、并且是标准化数据的行业提供服务。创新工场在这个阶段投资了第四范式和旷视科技,后者上周刚刚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第三个阶段,他认为将进入“AI+”时代,就像当初的互联网一样,成为服务钢铁、制造、农业、服务业等全行业的基础设施。
这意味着,技术公司的AI研发方向必须越来越务实。从给老人和小孩使用的智能音箱,到智慧出行、智慧城市,到制造业、零售业的供应链智能决策、个性化推荐系统、智能计算广告和智能客服……今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确已经出现了不少务实的案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