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周末,总有学生早早跑到宿舍门口喊报告,不为别的,只为跟这个会说东北话的老师聊聊天。“他们三三两两地来,都背着手、笑嘻嘻,让我猜手里拿的什么东西。我嗔怪:老师不是说过什么都不要送么?拿了什么都要带回去的!”娃娃们一听急了:老师你看!手都一伸:几颗剥好的核桃、完完整整;一朵小花,嫩黄嫩黄;一片写着节日快乐的叶子,字迹工整……“说着,一个学生把核桃送到我嘴边:老师,我这个剥得比他的好,你吃我的!看我放进嘴里,他们一起笑着跑开了。”
“我并不是第一次吃核桃,但这次,最香!”孩子们四散的背影,又让郭璋想起几天前的一件事:下晚自习,走出教室的郭璋自语了一句:怎么这么黑,都看不见路。回宿舍路上,她却觉得好像渐渐没那么黑了。“咦?怎么还有一束亮光跟着我?”一回头,两个女生跟在后面不远处用电筒在给郭璋照亮,看老师发现就立即转头跑开了——“此时,我已到了宿舍楼下,心里也有了光亮”。
从不熟悉到和娃娃们的亲密和默契,郭璋的新技能也在不断“get”:以前不会做饭,现在却学着做东北菜给娃娃们吃。学缝纫、学骑电动三轮车家访、学手工给娃娃们做奖品……与此同时,郭璋对很多事的看法也发生了改变。
以前看上一件衣服,只要合适就买,现在却会反复想一想——“那一件,够我的娃娃们多久的生活费呀!是这个地方、这里的人教会了我感恩、包容和多方位思考,让我对人生和职业选择有了更多的认识”。
一年的时间不长,我能给娃娃们留下点啥
转眼,凛冽的寒风刮起。这个冬天,郭璋第一次“使用”朋友圈,让娃娃们感受到了温暖的力量。
那是刘家洼幼儿园一位老师的微信:3个孩子的衣服特写——大冬天的小单鞋、磨破了袖口的薄棉袄、看不出本色的裤子。下面的文字:留守儿童心里有多痛我无从知晓!但我看见了,他们的冬天有多冷。没多想,郭璋立即点开群发功能,将这条信息转了出去。
“不到两分钟,朋友圈里就炸开锅!”不断传来的询问和关注,让郭璋头一回觉得自己的手不够用。之后几天,这条微信在朋友圈里持续刷新,不断有大大小小的包裹从全国各地寄来,很多包裹都未署姓名。
郭璋曾担心寄来的衣服会太破旧,“但每一个包裹都在告诉我,我的担心多余了”。包裹里,不仅有时令的棉衣棉裤、帽子手套,有个书包里还有各色糖果,“所有衣物都干净、整洁”。更让大家没想到的是,有一个包裹里的四件棉服全部崭新,不同颜色、不同尺码。郭璋试着按照电话打过去,那端是淘宝卖家,说不方便透露买家的信息。
“‘寻问’至此结束,虽然还是不知道是谁寄来的,但感谢二字必须表达!”郭璋在微博里说,这场爱心接力让娃娃们获得了更多的正能量,孩子们会更能体会“感恩”的含义。
“一年时间不长,如果我离开了,一定要给娃娃们留下些有意义的东西。”每次改完作业的静夜,郭璋都会这样想。
天越来越冷,一节课下来手脚冰凉,看着不时搓手、哈气的娃娃们,郭璋有了个想法。从没动过针线的她,拿起剪刀,找来42块丝棉、42块布,打算利用周末大干一场,为娃娃们缝制42块坐垫,绣上学号,“让娃娃们坐在教室,暖暖的”。
“绣学号不是难事,毕竟没少玩过十字绣。”可棉花装进布里怎么收口呢?求助“百度”,结果并不如意。学校的幼儿园老师看到郭璋的“女红”,笑了,手把手教她。果然,进度快了不少。从一开始的“太丑太丑”,到四五个以后的“还行还行”,再到十几个的“娴熟左撇子针法”,最后,郭璋还学会了使用缝纫机!
“老师奖给我的葫芦画真漂亮,以后我还要多回答问题”、“老师做的糖醋排骨真好吃,我也要学”、“老师用笔芯给我们缠的笔真好用“、”老师讲了好多新奇事,我也要上大学去体验”……看着这个日益向上的班集体,郭璋终于明白自己该给娃娃们留点啥了——
“我要让他们拥有好的学习习惯,做一个奋发进取的人,做一个知恩图报、懂得感恩的人……这就是我离开这里时,能留给他们最好的东西。”郭璋在微博里写道——在山的这边,我要与我的42个娃娃们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