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罗林这样的人是微博电商人的主流,与微信里主要卖化妆品、名包、名表和各种健康产品不同。在微博上,卖家乡土产的电商人占绝对多数。从鸡蛋、蘑菇到山药、桃子,从干果、蓝莓到茶叶、果酒一应俱全。
他们大多数都是曾在大城市打工或上过学的年轻人,也有一些是孩子在大城市上学,年纪稍微大一些的人。他们并不是为了做微商而做微商,更多的是一种内在的需求——基于农产品或农副产品的原产地,不在网上卖也要走别的渠道卖。也有像阿拉尔地区这样,如果不在网上卖就卖不出去的。
根植原产地,是这些微电商人最大的特征。
微博和微信的一次奇妙的化学反应
郑曲滨觉得,是微博把这些微电商人与纯在朋友圈里卖货的微商区隔开来。
微信是一个封闭的平台,必须生活在城市通过加群、摇一摇、地推扫码等方式去获得新顾客。大多数在城市里活跃的微商本身并不生产产品,因此他们不得不依靠同质化的货源来竞争,最终陷入了劣质商品和博傻宣传的诟病中。
但微博的不同,广场式的社交让这些卖土产的微电商人可以生活原产地,获取城市客人。微博获客,微信成交,然后再把用户的反馈和好评反馈到微博上积累口碑。中国两个社交领域最大的敌人,在这件事儿上隔空形成了一个“淘宝”。
与大众普遍认知里“蒙一个算一个”的微商不同,大多数开了微博的微电商人都特别在意自己的产品品质和用户反馈。因为微博是一个开放的平台,而且微博电商人是个很抱团的圈子,一旦卖了不好的东西或客户投诉没有妥善处理,几年经营的帐号(品牌)就要完蛋了。
郑曲滨在采访这些微博电商人的同时,也是这些微博电商人的常客。根据他的经验,仅就农产品来说,农户往往会把最好的一批产品留给熟人,稍微差一些但依然质量很好的卖给那些有品控要求的收货商,最次的卖给对品控要求低的收货商。这三个品质等级对应的是这些自营微电商的人,生鲜电商+线下超市和各城市的菜市场。
在采访的过程中,被大家提及最多的三个人名是@杜子建、胡门(@)和张利(@),这三个人都是知名的微博营销人,也是微博营销导师,更是现在微博电商人圈子的核心 KOL。只要进了胡门的圈子,大家都会按照一定的规则和路径去经营自己的微博,贩卖不同商品的微博会互动以达到“交换顾客”、“互推”的作用——你一旦关注一个微博电商人,就好像关注了一整个农场。
圈子外的人,对胡门这个成立于 2001 年天涯论坛的自组织社区的评价并不算正面。因为有不少人在加入胡门之后成了一个没有实际本事的理论派,空装了一肚子“营销案例”只会“玩微博”什么都不会干的大忽悠。甚至还有人一直在质疑胡门的圈子其实是一种传销。这种指责并非空穴来风,因为即便现在去围观这两位的微博,你也能够从中辨认到一些人并不像米酒夫人和买买提大叔新疆特产那么励志。
马艳辉说她刚接触微博的那段时间,每天恨不得 24 小时泡在上面,觉得自己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能够与中国最优秀的人直接交流。但现在,她每天大概只有 1 小时用来在微博上分享生活、客户互动和产品宣传。因为微博虽然是个“神奇的世界”,但创业还是坚持和实干。
罗林的坚果生意做了 5 年,但其实也只能算是个“个体户”。他的公司现在只有四个人,其中三个是他的家人。她表姐负责对外与供应商合作,弟弟负责售后和技术服务,作为平面设计专业的自己则亲自上阵做产品的宣传。同时,他和弟弟还有另外一位实习生会负责打包和发货的工作。
他们每年会选择十个左右的当地农户做合作伙伴。对于被选上的农户来说是幸运的,因为这意味着今年的收成会有个比较好的价格。罗林对未来没有什么“大计划”,只是走一步看一步。
他既没有感觉到前两年的创业泡沫,也没有感觉到去年的资本寒冬。他的收入在增长,但也没有爆发式的曲线。他销售的品类在增多,但也没想过有一天能成为三只松鼠。关于未来,他给了我一个明确到不像是“未来”的经营计划:“每年夏天的时候,大家不喜欢吃干果。所以,今年可能会尝试做一些水果。”
同样谈到未来,马艳辉说,在永春县当地会酿红曲米酒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如果再安逸于本地人自产自销,过几年这门手艺可能会绝迹。马艳辉今年的目标是把供应链和整个生产流程规范化起来,争取更大的产能和更长的保质期,这样可以满足一些更正规的渠道比如天猫或是线下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