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邢欢这样苦于孩子无人照看的家长越来越多。尤其在国家二胎政策放开之后,这一需求就更加明显。“生完以后孩子谁来带?其实市场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赵彬彬说道。
这一判断确实存在原因。张弛认为,目前0到3岁孩子的家长已经从80后逐渐过渡到90后,这些家长观念和过去不同,希望孩子能够得到更专业的照顾的同时,不希望让孩子对自身职业发展造成限制;另一方面,在一线城市,托育中心最大的竞争对象——保姆价格飞涨,逐渐让工薪阶层难以承受,与托育中心相比,竞争力逐渐丧失。
早在2016年,原国家卫计委在北京、上海、广州、沈阳等10个城市进行调查的数据就显示,超过1/3的被调查对象表示有托育服务需求,其中家长对2-3岁幼儿托育的需求最为强烈。
托育市场虽然潜在需求巨大,但并不意味着所有家庭都会将托育中心视为第一选择。广证恒生今年2月发布的一份行业报告曾指出:目前我国普遍存在隔代养育的习惯,对专业托育机构的认知度较低。
今年2月《新民晚报》的一篇报道指出,在托育先行地区上海,记者对全市多家开办已有近半年的托育机构进行走访后发现,“63家机构,春季开学后一半托额都空着。”专家对此表示,0-3岁的托育人群的个体差异很大,一对多的看护有较大的难度和不确定性。“进入托班后,孩子过的就是集体生活,和家中一对一甚至多对一的精细化看护存在差距。这种差别,让部分家长接受不了,也让部分孩子适应不了。”
上海地区一位不愿具名的托育行业从业者分析,由于文化认知惯性,托儿所消失二三十年,在很多人的认知中,幼儿园才是孩子们第一个需要迈入的全日制集体社会场所。甚至有很多家长不知道有托育机构的存在。
由此看来,托育行业市场仍需要被教育。
相比海外标准化、专业化的成熟运营服务体系,目前中国市场上的托育中心几乎没有专业独立的培育体系。
3 极度缺乏专业师资及运营体系
“0-3岁托育领域在内地成熟的品牌和个案基本都没有。”华南地区一名托育行业从业者邱成(化名)告诉记者。据悉,国内托育行业目前面临的一个最普遍也是最严重的问题,就是缺乏专业化的师资、技术模式和运营体系。
多位从业者告诉记者,相比海外标准化、专业化的成熟运营服务体系,目前中国市场上的托育中心几乎没有专业独立的培育体系,大部分都是在幼儿园、早教、家政育婴等既有模式上的延伸,以前两个为主:一是高端幼儿园年龄段下沉做托育,一是早教中心结合课程提高空间使用效率做托育。
邱成表示,这种情况就容易导致过度强调课程和游戏活动对教育的影响。“而0-3岁其实更需要的是健康,以及以探索、熏陶为导向的陪伴和互动。”
0-3岁的孩子的确存在特殊性。赵彬彬称,这些小朋友年龄比较小,发生风险的几率会比较高。另外,张弛指出,幼童缺乏基本的识别能力、对抗能力和表达能力,需要老师通过观察引导孩子。
这些都导致0-3岁孩子对师资的专业度要求更高。在邱成看来,目前国内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方面,尤其是在护理技术和医疗保健技术的普及上极度欠缺。
“国内专业的0-3岁托育老师数量很少。”赵彬彬称,目前国内大部分幼师所学内容是针对3岁到6岁的幼儿园儿童群体。而面对较为特殊的婴幼儿教育,这类师资很难保证专业度。
除专业度缺乏外,一些现实状况也阻碍了这个行业的人才聚集和培养。张弛指出,托育中心没有休假,同等工资下,老师们更愿意选择去幼儿园等。“托育这个行业,工资低,永远招不到好的老师,会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
作为试点地区的上海显然意识到了这一问题。上海市发布《3岁以下幼儿托育机构从业人员与幼儿园师资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鼓励学校、社会培训机构扩大托育行业从业人员培育体系,对从业人员的职前职后培养进行加强、且提供经费支持。
2018年3月底,上海开放大学响应政府号召,建立了总校、上海市公共安全教育学校、系统分校共同参与的培训体系,根据上海开放大学培训管理部部长王松华教授的公开说明,预计2019年可完成3000-4000人培训。
5 盈利难题有待破解
政策鼓励、投资人看好、市场需求旺盛,然而,从商业角度看,托育就真的是一门好生意吗?不一定。
上海一家托育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相同地段下,托育中心的盈利能力比幼儿园要差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