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同欲者胜。只要我们13亿多人民和衷共济,只要我们党永远同人民站在一起,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我们就一定能够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习近平如是说。
三
北京东城,南锣鼓巷,长度不足800米。巅峰期,这里一天要迎来10万游客。即使在平日,也有2万多游人,摩肩接踵。
庄保在旁边的雨儿胡同住了几十年,看惯了游人拍照,熟悉南锣鼓巷喧哗与安静的每一个瞬间。大杂院的邻里家常、生活冷暖,和外面的热闹非凡不是同一个世界。对他来说,2014年2月25日这一天很不一样。
当天,庄保在自家院子里见到了习近平。他回忆道,经过厨房,习近平问他,地砖是不是自己花钱弄的,每家每户是不是都安了水管子,换煤气罐的地方远不远。“总书记日理万机,还把这些‘小事’挂在心上,真是没想到。”
2014年2月25日,习近平在东城区雨儿胡同与居民合影。
前一年的2月3日,在国家级贫困县甘肃渭源,年过八旬的老党员马岗家,一进门,习近平首先关注的是屋门口的水缸。吃的水哪儿来?是泉水。“我尝尝。”接过水瓢,习近平喝了一口:“这水味道不错,硬不硬?”
甘肃之行,习近平专门去了引洮供水工程工地。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甘肃省最大的水利工程,更是无数普通民众最日常也最宏大的梦想。他叮嘱随行同志:“民生为上、治水为要,要让老百姓早日喝上干净甘甜的洮河水。”2017年,一期工程顺利通水。
老百姓发现,习近平亲自担纲的中央深改委、中央财经委等高层级会议中,出现了很多民生议题:北方冬季取暖、垃圾分类、养老院服务质量、规范住房租赁市场、抑制房地产泡沫……在江苏镇江考察乡镇卫生院,他说:“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在中国这个人口大国,“小事”乘以人口基数,就是天大的事。习近平经常引用郑板桥的一句名诗:“一枝一叶总关情”。
2012年11月15日,北京人民大会堂。面对全世界的目光,新任总书记习近平的话很朴实:“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与宏观、制度性的词汇相比,“美好”一词微观而具象。在观察中国政治的人看来,最高领导人用这样的柔性词概括执政目标,是作风和理念的转变。
5年后的十九大,“美好”一词再度写入中国政治纲领性文件。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被概括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有心人统计发现,这份报告14次提到“美好生活”、200多次提及“人民”。
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将迎来70周年华诞。回顾70年披荆斩棘、风雨兼程的历史,习近平在新年贺词中说,“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
“人民”是关键词,更是主题词。
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四
在引洮供水工程工地负责接待的工作人员,此前经历过许多次领导考察,2013年的那一次让他们记忆尤为深刻。没见着隆重的车队长龙,就见着两辆中巴;迎接领导惯用的横幅标语都不见了,没有彩旗,也没有鲜花。
那是新一届党中央定下的几条规矩。简单易行,短短几年内刹住了铺张浪费的奢靡之风,深刻影响和改变了中国。
2013年7月,在武汉的港区,码头上风大雨急,地面积水。习近平卷着裤腿,自己打伞,衬衫湿了。微博上的这张照片,引来无数网友点赞。
入乡随俗,是习近平在全国各地考察调研时的习惯。2018年,震后10年的四川映秀镇,他跟群众一块炸酥肉,笑言“挺练臂力的”;在海南考察,他顺手接过黎族群众递上的斗笠戴在头上;赴井冈山革命老区,他同群众一起打糍粑;在北京吃传统小吃,像其他顾客一样排队取餐。现场的顾客回忆:“那种感觉好像是在街头遇见了老朋友。”
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称,习近平“尽显非同寻常的亲民一面”;《纽约时报》则发表评论称,习近平自上任以来,一直以“接地气”的朴实风格被外界所熟知。
但每逢群众利益受侵害,习近平却总是扭住不放、一抓到底。
2018年7月,吉林长春长生公司问题疫苗事件爆发。正在非洲出访的习近平第一时间作出严厉批示:“一查到底,严肃问责,依法从严处理,坚决守住安全底线。”在习近平的指示下,有关部门迅速组成调查组奔赴吉林。20多天后,习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专题听取“疫苗案”调查及有关问责情况汇报。有媒体感叹,这么高层级会议专题研究疫苗问题,查处速度之快,力度之大,真是罕见。